老人安養院牆上發現的一篇文章
文章來源:朋友轉寄mail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繫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擰鼻涕。
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併忘記。孩子!
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你從哪裡冒出來的嗎?所以,當我重覆又重覆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希望你,也能陪著我閒話家常吧!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繫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
把每一次相處都當成最後一天
才會學會珍惜...
文章來源:朋友轉寄mail
因為親密、因為熟悉,便少了關注、少了體貼所以就常輕忽了、漠視了
這是我們性格的劣質,也是我們情緒的慣性我們縱容著自己,卻傷害著親人,到後來也傷害了自己。
不要看著父母,也不要盯著父母的相片要你畫出父母的容貌,你畫得出來嗎?
認真想想:母親的眼皮是內雙還是外雙?父親的耳垂是厚大還是薄短?母親的魚尾紋多或少?父親額上的皺紋有幾條?母親的臉上有幾顆痣?父親的雙眉是濃還是稀?閉上眼睛再想想:父母朝你走來的姿態是如何?父母轉身離去的背影又怎樣?從童稚到現在,父母的姿態及背影改變了多少?母親操勞家務的模樣,曾讓你不忍嗎?父親外出工作的架勢,曾引你注視嗎?是不是到現在才愕然發現: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識他不清!以為熟悉得不得了,卻竟陌生得可以?父母記錄我們的成長,我們卻忘了記錄父母的年老。
一位伯伯就說到,當他四十一歲再婚時,由於無從通知在大陸的雙親,便想親手畫出父母掛在牆上,聊表孝思。哪想畫筆握在手上幾個月,竟然一筆也畫不出來...。
思念中的父母是那樣清晰,但當細細回想父母的五官、長相、神色,竟又那樣模糊以致無法運筆...20歲以前,他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那樣親密,那樣熟悉;卻也那樣陌生、那樣疏離。
陌生到,描繪不出父母的五官;疏離到,拼湊不出父母的長相他曾為此感傷了好些年,直到三個孩子相繼出世才在兒女的成長中逐漸淡忘了感傷。
這位伯伯的心情,我近年才得體會於是便趁某次回家幫母親染髮之際在母親打盹的當兒,細細端詳了母親的容顏將母親牢牢地記在了眼裡、腦裡、心裡,並擺進了意識裡再將母親青壯時的面貌與現在的容顏重疊,我濕潤了眼眶。
每個人,都是父母以青春、用歲月撫養成的父母記錄我們成長的同時,我們卻常忘了記錄父母的年老以致,常在長久分離後,有著莫大的懊惱,有著至深的追悔。
別讓懊悔及心痛,持續一輩子
不僅對父母如此,太多人待兄弟姊妹也這樣在家時吵吵鬧鬧,一旦因工作、因婚姻而分開,便不太見面了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等到有所覺悟,通常已經太遲
幾年前,由於學習皮雕而認識了一位朋友她隻身從台南北上工作,待人很親切然而,這番親切只對朋友不對姊妹。
有一次,她嫁到台中的姊姊打了電話來正在她那兒的我就聽見她以敷衍、無奈的口氣應對並在掛上電話後露出了厭煩的神態。
「妳姊找妳有事啊?」我問她
「哪有什麼事!她一個家庭主婦,整天窩在家裡,能有什麼事。還不就想探探,我過得有沒有比她好。她就是這樣,從小就愛跟我比較,比功課、比獎狀、比學校、比人緣等出了社會,就比工作、比男友,真的好討厭」
「可現在她結婚啦,又離妳最近,妳們應該更親密才對」我提醒她「不可能啦!她那種個性,我才不可能跟她親密,我們兩個可能天生犯沖,從小就愛吵,每次吵都是我捱罵,
因為她最奸了,一聽到大人來就趕快擠出眼淚,自然捱罵的是我現在,好不容易擺脫她了,換我姊夫去受罪我幹嘛還跟她親密,又不是腦袋壞了...」這番抱怨猶在耳邊,數月後,竟在一個清晨突然接到她的電話,哽咽了好會兒,才吐出話:「我姊死了,就在半夜,是產後血崩,她體質本來就不好,這次又懷孕,我就告訴她最好拿掉,因為老大才一歲,應該間隔久一點讓身體復原,可她不聽啊,說這三四年辛苦一點,以後就輕鬆了,可以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也許再出去工作,結果咧...」她在電話那頭說了好多、哭了好久,見了我之後又說了好多、哭了好久。
好多話,原該是對她姊姊說的,現在沒機會了。她辭了工作去台中,幫忙姊夫料理姊姊的後事。抱著初生的外甥女打過幾次電話給我。電話的那頭,不知事的外甥女哭了,她也哭了。電話的這頭,我也哭了,她姊姊結婚近三年,她從沒去過姊姊家第一次去,竟然是給姊姊送終,而不是賀喜。
我感受得到她的懊悔及心痛,而這份懊悔及心痛,必會持續一輩子
內在的關愛,勿以冷漠來表態
我們太會輕忽、漠視周遭的人情事物總是等到失去了,才頓覺對方的重要,而自責、內疚
在某公司任職時,同部門裡有對夫妻或許是整天都處在一塊,所以兩人不太對話甚至各自來公司、各自吃午飯有一天,太太沒來上班,先生幫太太遞了假條口裡叨唸著:「要病就病個大的,還有住院補給可以請領每次都請這種半天幾小時的,全勤獎金都沒了」
有同事聽不過去,說了:「喂,她是你老婆耶,你怎麼在咒她!病痛又不是她願意的,體貼一點嘛!」他竟回了:「這就是我的體貼啊!她愛生病嘛,乾脆就病個大的,可以偷懶久一點」幾個月後,有一天,夫妻倆都沒來,近中午時,先生才打了電話來,說要請三天假,竟然,他太太得了子宮頸癌,已經末期。 兩天後他來了,鬍子沒刮,一臉憔悴,說假不請了,他要辭職,想全心全意陪太太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他分明關愛太太,卻總以冷漠來表態,直到太太的生命將完結,才把深藏的情意釋放出來,卻已嫌遲。 沒有親人,一切便會變得毫無意義
唸小學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最會遲到的同學,常是住離學校最近的因為住得近,便少了認真、少了用心,所以就常遲到了
我們也一樣,因為親密、因為熟悉,便少了關注、少了體貼所以就常輕忽了、漠視了。
這是我們性格的劣質,也是我們情緒的慣性我們縱容著自己,卻傷害著親人,直到後來也傷害了自己。
「我」,雖然是個個體,但這個個體,可不是單憑自己打造的更是周遭的人情事物拱托的,尤其是親人沒有親人,沒有周遭的人情事物 「我」及「我」的一切便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根本不算存在
是因為自己的情感跟周遭的情感連結、交流,才有「我」的具體存在輕忽、漠視了這些情感,自己的情感便不完整了,甚至潰散了「我」恐怕也就不存在了。
----------------------------------------------------------
親愛的家長您好:
最近在朋友的轉寄信中看到這封信,頗有感觸,礙於篇幅,僅附上文字。
百善孝為先,做父母的教育子女,做子女的孝順父母。乍聽之下理所當然,但若不教導子女這個道理,孩子們或許就因此遺忘了這個理所當然的"道理"。相對的我們也要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雖然說愛是不求回報,但我們還是希望被愛、被尊重、被關懷。
以下文章,分享給各位朋友。(文字來源 網路流傳)
--------------------------------------------------------
孝順是需要教育的
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
這兩天,兩個孩子輪番生病,兒子高燒不退,半夜我抱著他滾燙的身體、看著他火紅的面頰,
即使知道沒有什麼大礙,做媽媽的總是擔憂、睡不好覺。
下午載女兒出門溜冰,我有感而發的問她:「媽媽照顧你們好辛苦喔!你將來會不會孝順我?」
女兒傻呼呼的問:「什麼是孝順?」我說:「就是對我好、愛我啊!」 女兒很天真的從後座探頭對我說:「會啊!我會孝順你!我將來賺的錢都會給你!」(因為阿嬤常常問他們,將來賺錢會不會給阿嬤?所以女兒馬上這樣回答。)
我笑著說:「媽媽不用妳給我很多錢啦!但是媽媽現在每天這樣很辛苦的載妳去上課、去玩,將來我老了,走不動了,我希望妳也要記得每天來看我、載我去玩、陪我去看病。妳會嗎?」
七歲的女兒馬上接口:「我會啊!我長大以後還是要跟妳住在一起,每天都會看妳啦!」
接著皺起眉:「可是我沒辦法帶妳出去玩耶!」
「為什麼呢?」我問。
「因為我不會開車、又不認得路啊!」真是可愛的回答。
我忍不住親親她粉嫩的臉頰。
之前收過網路上轉寄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堅強的女性,為丈夫、兒女付出,自己得了癌症,卻總是拒絕孩子與另一半的照顧,凡事自己來。她的好友勸她,要練習讓丈夫、孩子來照顧她,因為,愛是要「教」的。
昨天,剛好又看到孫協志母親的部落格,看到一手帶大孩子的她,抱怨孩子不孝、不理她,雖然孩子為她買房、買車,她卻署名「孤姥」,兩個字道盡了年老母親的寂寞。
當然,母子關係不佳有很多複雜的緣由,也不是單方的問題,但我覺得顯然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位母親所認為的「孝」與孩子所認知的「孝」有很大的差異性。
的確,我們應該要教會孩子怎麼樣來愛我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腸胃炎,晚上在浴室嘔吐不止。我一回頭,看到四歲多的女兒,怯生生的站在我身後。我當時本來想叫她不要管我,趕快去睡覺,後來轉念一想,便對女兒說:
「妳有沒有看到媽媽在吐吐?妳怎麼不問我『妳怎麼了?』」
女兒很聽話的照我的話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對她說:「媽媽不舒服。妳可以替我拍拍背嗎?」
她馬上上前來,用她的小手拍拍我的背、還摸了摸我的臉。
我擠出微笑謝謝她:「謝謝!媽媽覺得好多了!妳可以倒一杯水給我喝嗎?」她很乖的立刻去倒了一杯冷水給我。
至此以後,我女兒只要看到我有什麼不對勁,一定會立刻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上個月在九份不慎摔到,女兒第一時間立刻來扶我,問我:「媽媽,妳怎麼了?會不會很痛?」
接下來的路程一邊走一邊叮嚀我:「媽媽,這邊很滑,妳要小心喔!」令人分外感動。
同樣的,我買了好吃的東西,也會要求她留給弟弟、我、跟爸爸一起吃。
看多了那種媽媽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結果孩子長大以為媽媽只愛吃雞頭的故事,我深深引以為戒。所以,當女兒第一次一個人把她愛吃的生魚片整盤吃光光的時候,我狠很的責備了她。
現在,她吃什麼好料,如果盤中剩下不多,她一定會問:「還有人想吃嗎?」或是:「沒人吃的話,我可以把它吃完嗎?」再也不會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吃光光。
我一直很認同人本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將來就會花多少時間在你身上。你怎麼對待他,他將來就怎麼對待你。這點,從我公婆身上得到驗證。
我婆婆含辛茹苦的養大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對她都很孝順,而我公公年輕時對家庭不太負責,現在老了,深怕孩子不理他,但老實說孩子對他也真的沒有什麼感情。
不過,除此之外,我覺得做父母的,也有責任把真實的狀況透露給孩子知道。
無論妳是開心、憤怒、或是沮喪、挫折,甚至窮困、卑賤,我覺得「掩藏」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
爸爸媽媽不是完人,我們應該學會承認我們也有錯誤、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會老、也會死,同樣的,我們付出的愛也希望獲得回報。
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